春耕時節,民泰銀行以黨建為引領,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組織共建、資源整合、服務下沉,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助力春耕新路徑。
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冷水鎮,種植戶們正在貝母田里搶抓農時播種新苗。磐安縣冷水鎮以貝母種植聞名,去年通過GAP示范基地實現了產量質量雙提升。“從憑經驗到講標準,我們種的貝母有了‘身份證’。”種植戶盧祥岳指著田間的貝母新苗介紹。
盧祥岳口中的“身份證”,是磐安浙貝母GAP示范基地推行的“溯源體系”——通過區塊鏈技術,每批貝母從種苗來源、施肥記錄到加工流程,全程數據“上鏈”,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貝母的“前世今生”。
針對開春復工、浙貝母播種等資金緊缺的問題,民泰銀行金華磐安支行的紅色服務小隊充分發揮“黨員沖鋒帶頭、客戶經理助力”的優勢,對藥材種植戶進行逐戶走訪調研,多渠道采集農戶信息,精準評估農戶還款能力,利用好農戶資產池融資模式,開展“整村授信”深度合作。
盧祥岳多年從事中藥材行業,在春耕時節急需一筆資金用于購買良種,聘請村民搶種。在走訪調研中,民泰銀行金華磐安支行的客戶經理得知盧祥岳的資金需求,及時為其發放200萬元的貸款資金。有了資金支持,盧祥岳順利完成貝母的新苗播種,并購入新式農機設備,大大提高種植效率。
民泰銀行以村居特色產業為抓手,夯實農戶大數據平臺和線上授信基礎,構建客戶、產品、渠道等數據的標簽評價體系,對農戶細致完整畫像,圍繞“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地域特色,提供信貸資金解決方案。
為讓金融服務更貼近鄉村需求,民泰銀行依托“智慧終端+黨員先鋒崗”,將開戶、貸款申請、支付結算等基礎服務延伸至行政村。
“以前貸款要跑縣城,現在銀行把‘柜臺’搬到田間地頭,還能讓我享受到政策優惠。”剛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了一筆15萬元貸款業務的張文新感慨道。
張文新是衢州市開化縣白渡村的蔬菜種植大戶,2017年承包50余畝土地,開啟規模化蔬菜種植。為了進一步增產增收,張文新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但由于應收款未能及時回籠,春耕時節種子購買、人工管理費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經營成本成了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民泰銀行客戶經理在村里走訪調研時,了解到張文新的資金需求,為提高辦貸效率,不影響春耕春種,立馬帶著PAD上門,實地采集種植周期、規模、投入成本等數據。通過系統智能化評估,客戶經理向他推薦了“隨e行”產品。該產品十分貼合張文新這樣的客戶需求,在授信期限內可隨借隨還,最高授信額度達50萬元。
僅用半個小時,張文新的貸款審批就辦了下來。“這個產品好,分筆用款,額度循環,利息按天計算,精準又靈活,也不需要抵押。”張文新說。
圍繞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需求,民泰銀行堅持深化“黨建+”內涵,把黨建工作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把握農戶春耕時節融資需求,將基層黨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動能。截至2025年2月,民泰銀行服務村居客戶超50萬戶,貸款余額256.61億元。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