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紅利釋放與技術創新共振下,港股創新藥板塊或顯現出轉暖信號。截至3月25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近20%,多只成分股表現亮眼。
分析人士稱,港股創新藥行業的“含新量”更高,且估值擴張更具彈性和空間,在多重因素驅動之下,創新藥企業中長期營收有望迎來改善。
港股創新藥板塊備受關注
3月25日,港股市場三大指數集體走低,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多只成分股實現逆市上漲,康諾亞-B漲逾5%,翰森制藥、錦欣生殖漲逾3%,再鼎醫藥漲逾1%,中國生物制藥漲0.28%。
年初以來,創新藥領域持續吸引資本目光,而龍頭藥企云集的港股創新藥板塊正顯現出強勁的虹吸效應。截至3月25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年內累計上漲近20%,跑贏恒生指數16%的漲幅,并于上周觸及近一年階段性高點。從個股表現看,創新藥龍頭企業展現出強勁動能,藥明生物年內漲幅累計超過47%,再鼎醫藥累計漲逾31%,康諾亞-B累計漲逾29%,云頂新耀-B、翰森制藥、錦欣生殖等均累計漲逾20%。
Wind數據顯示,近一周以來,南向資金凈流入醫療保健板塊超22億元。不少資金借道ETF流入港股創新藥板塊,天弘恒生滬深港創新藥精選50ETF近一周來獲凈流入逾9197萬元,另一只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同樣獲超4528萬元凈流入,萬家中證港股通創新藥ETF、華泰柏瑞恒生創新藥ETF均獲超2000萬元凈流入。
行業基本面現轉暖趨勢
從近期密集披露的財報顯示,部分龍頭藥企在業績端迎來突破,進一步驗證了行業基本面的改善趨勢。港股CXO龍頭企業藥明康德2024年四季度營收創單季新高,在手訂單規模同比增長47%至493億元,為后續業績增長奠定堅實基礎。翰森制藥2024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33.4%,創新藥收入占比攀升至77.3%。中國生物制藥2024年度創新產品收入突破120億元,同比增長21.9%;股東應占溢利35億元,同比增長50.1%。
工銀瑞信基金表示,創新藥近年來成為仿創結合藥企的核心增長動力,大藥企收入逐步由創新藥驅動,而開啟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產品進入醫保開始放量,業績還處于加速期,預計2025年板塊業績不斷向好。
此外,我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活躍,2020年中國在價值5000萬美元以上的醫藥授權交易中占比不足5%,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躍升至約30%。根據DealForma數據,2024年全球31%的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藥候選分子來自中國;2025年僅前兩個月,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項目已達16項,合作領域從腫瘤延伸至自免等新興方向。
創新藥企業或進入密集收獲期
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于2024年7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醫保局支持創新藥的基調明確,今年有望出臺丙類目錄,商保政策、醫保談判或進一步超預期;其他部門及地方政府也會加大配合力度,后續產業支持政策或成為今年持續的催化劑。在政策大力推動下,創新藥發展進程有望提速。
在政策、技術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創新藥企業或進入商業化密集收獲期。中郵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蔡明子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政策支持有望實現從研發、審批到支付的全鏈條升級。同時,技術驅動行業繁榮發展,蔡明子稱,AI輔助藥物研發有望使新藥管線占比提升、成本降低,隨著ADC、雙抗、CAR-T等技術趨向成熟,相關產品銷量表現亮眼。
展望港股創新藥板塊的走勢,國金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弛表示,港股創新藥的估值擴張彈性、空間或強于A股。首先,更高的研發費用率和海外收入占比表明,港股創新藥行業的“含新量”更高,同時板塊整體凈利潤增速自2023年上半年以來持續領先于A股,結合盈利前景預測來看,這一比較優勢將有望延續。其次,港股創新藥行業對美債利率更加敏感,更受益于海外流動性寬松后對估值層面的提振。最后,港股創新藥行業在估值層面也更具性價比優勢,結合更好的基本面相對優勢,也意味著潛在的估值彈性或更大。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