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機制創新、跨領域協同為儲能產業注入了新動力,從‘政策驅動’到‘創新驅動’,從‘規模擴張’到‘質效優先’,中國儲能產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敝袊瘜W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的演講收獲一片掌聲。3月23日至26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暨展覽會在杭州舉行,上千位產業、供應鏈代表齊聚一堂,探討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尋求產業鏈的合作機會。
“場面火爆”是大會的一大特點。據觀察,從主論壇到分論壇,場場座無虛席,甚至出現參會嘉賓因未能搶到座位而全程站立聽會的場面。展會區域更是人聲鼎沸,在展臺前參觀、咨詢的意向客戶絡繹不絕。
儲能產業在市場規模、技術突破與政策創新等方面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分會統計,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74.66GW/176.45GWh,同比增長131.86%(功率增長)/163.8%(容量增長),首次超過抽水蓄能。
儲能產業加速發展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持續攀升,儲能也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敝袊暧^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孫穎在發言中表示,近年來,我國儲能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應用場景不斷突破。
從2024年統計情況來看,鋰電池儲能占據市場主流,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飛輪等儲能技術加快推廣應用,多個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百兆瓦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儲能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隨著新能源產業加速向前“奔跑”,作為給風、光發電“保駕護航”的儲能產業正迎來爆發期。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分會預測,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產業鏈和供應鏈產值總目標將超過2萬億元,預計2027年產值目標總額達3萬億元,2030年產值目標總額將接近4萬億元。
“過去一年,儲能產業在市場規模等方面迎來爆發式增長?!睆B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崔劍表示,已進入GWh時代的新型儲能產業正在步入規?;l展階段,并具備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
新型儲能產業正逐步實現從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的轉變。孫穎直言,未來隨著新能源發電規模的進一步提升,新型儲能將逐步成為促進電力安全供應和新能源消納的核心手段,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正在加速到來。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近期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同時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在南都電源執行總裁高秀炳看來,這一改革將推進新能源行業的市場化進程,推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助力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也必將給儲能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如何重塑儲能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表示,當前儲能領域“價格戰”激烈,部分企業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換取短期市場份額的情況仍有發生?;诖?,“如何重塑儲能價值”也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重點話題。
“以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價值,帶來的結果就是儲能行業利潤空間崩塌,市場秩序失衡?!痹谂赡芸萍几笨偛脳顟c亨看來,唯有通過技術升級和成本優化實現可持續降本,才能避免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遠景能源有限公司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亦有相同看法。他認為儲能必須實現兩個價值:一是要能真正參與到電力市場交易和輔助服務當中;二是當電網出現不穩定情況時,儲能及時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過去是政策驅動強制配儲,現在是市場化配儲,儲能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已發生根本性改變。”鄭漢波分析稱,下游客戶只看價格的時代已經過去,能夠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充分發揮調節作用的產品將更具競爭實力。
儲能產業迎來“價值輸出”時代已成為業內共識,但機遇往往與風險并存,客觀而言,儲能產業仍處在產業變革和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趨勢的探索之中。
崔劍認為,儲能資產收益不斷下降、商業模式創新亟待突破、安全事故頻次有所抬頭、行業躍進式發展導致產業鏈不協調帶來的撕裂感等種種問題,這既是挑戰也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需要客觀面對、冷靜思考。
“還要去抓內功,從技術創新、從生產制造端去提升它的性能、可靠性?!逼礁邇δ芸萍几笨偨浝砣铢i表示,儲能產業發展應該從響應功率調節需求以及能量調節需求入手,從而滿足電力系統調節需求。
對于高增長背后可能帶來的挑戰,億緯鋰能副總裁陳翔感受頗深?!爱斍皣鴥仁袌稣洑v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深刻轉型。”陳翔表示,儲能產業過去依賴政策補貼和技術突破的發展模式,如今正直面峰谷電價套利、容量租賃等市場化機制考驗。
對于儲能產業如何向高質量發展進階,王澤深認為,新型儲能電站建設要統籌考慮各省網架現狀、調節能力現狀、消納能力等,結合建設綜合成本最優、調節能力最強、消納能力最高三個維度,以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思維破解發展障礙。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