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回暖,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上漲,不少公司股價已經超過之前發布的回購股份價格上限。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已有約20家A股公司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不少公司價格上調幅度超過100%,長盛軸承甚至2次上調回購股份價格,進一步彰顯了公司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和對市場的信心。
此外,部分公司在調整回購價格同時,優化了回購資金來源,在自有資金基礎上,新增了自籌資金,并向相關銀行申請了回購專項貸款。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主任葉小杰分析,上述現象反映出當前市場整體較為活躍,投資者對市場前景較為樂觀,公司也更愿意通過回購提升自身價值與市場形象。同時,這也反映出回購增持的價值引導作用正在顯現,市場各方逐漸認可其為有效的市值管理和股東回報方式。
大幅上調回購價格上限
3月21日晚間,騰景科技公告稱,公司擬將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38.9元/股(含)調整為65元/股(含),上調幅度超過60%。
近期,市場回暖促使股價上漲,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熱情并未因此減弱。多家公司大幅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其中天璣科技、山子高科等公司上調幅度均超過100%。
受益人形機器人概念,以及與宇樹科技合作,長盛軸承今年以來股價走勢強勁。2月以來,公司兩次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2月17日,長盛軸承的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20.83元/股調整為66.8元/股,上調幅度超過220%。僅一個月后,公司再次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66.8元/股調整為128.5元/股,上調幅度超過90%。
根據回購方案,長盛軸承擬回購股份總額2000萬元(含)至4000萬元(含),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及/或股權激勵。公司表示,本次調整回購股份價格,有利于保障回購股份事項的順利實施。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多家公司大幅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釋放出積極信號,表明公司認為當前股價被低估,或對未來業績和股價增長信心強烈,通過上調回購價格提振投資者信心。
AI產業鏈公司回購動力足
據了解,此輪上調股份回購價格的公司基本來自AI產業鏈公司,包括上游算力芯片、中游大模型云計算、下游機器人等各類公司。
3月11日,奧普特公告稱,擬將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96元/股調整為136元/股。早在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79.87元/股調整為96元/股。上述兩次調整,公司均提及結合資本市場及股價的變化。
奧普特主要生產機器視覺軟硬件產品,自主產品線覆蓋視覺算法庫、智能視覺平臺、深度學習(工業AI)等,并依托機器視覺技術向傳感器、運動產品線延伸。公司已于3月13日完成上述股份回購計劃,回購價格區間61.38元/股至106.58元/股,總成交額3003.18萬元。
同樣,威勝信息、用友網絡等AI產業鏈公司,紛紛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
以威勝信息為例,公司的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35元/股(含)調整為40元/股(含),回購總額1億元至1.5億元,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威勝信息3月19日表示,通過加持AI創新技術,2024年公司推出近50款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新品營收13.38億元,占總營收49%。目前,AI產品營收超4億元,約占新產品收入30%,主要為電網軟硬融合產品,如通訊板塊芯片和模塊、智慧能效業務。
威勝信息稱,未來,公司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和AI垂直應用帶來增長,并在2025年推出面向AMI2.0的配用電一體化解決方案。公司也在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已初步搭建內部知識庫。
田利輝認為,當前機器人、AI技術等迭代快、市場需求爆發,處于高發展潛力和高投資價值的機遇期。公司通過回購可傳遞技術領先性和增長確定性,以對沖高研發投入帶來的短期業績波動。同時,這些行業人才密度較高,需要通過回購開展股權激勵,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葉小杰稱,市場目前對機器人、AI技術的未來發展預期較高,相關公司股價也水漲船高。這些公司的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因此在市場環境較好時,更傾向通過上調回購股份價格上限,提升公司的價值和市場影響力。
回購增持專項貸款受青睞
在上調回購價格的同時,不少公司還調整了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山東玻纖、運機集團、友發集團等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將回購股份資金來源從“自有資金”調整為“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明確增加回購專項貸款作為資金來源。
遠東股份公告稱,公司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與支持,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考慮現有貨幣資金情況和未來資金使用規劃、業務發展前景后,擬將回購資金來源由“自有資金”調整為“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同時,公司的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由4.79元/股調整為7.12元/股。
葉小杰介紹,回購增持再貸款作為一種金融工具,能夠為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幫助其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更有效地實施回購和增持計劃。
田利輝表示,企業使用回購增持再貸款資金是低成本融資的驅動和市值管理的深化。一方面,當前市場流動性寬松,企業以低息貸款加杠桿回購,放大了未來股價上漲的收益,提升了ROE(凈資產收益率)。另一方面,企業正從被動維穩,轉向主動市值管理,利用財務工具來強化控股權。
田利輝預測,未來杠桿化資本運作將更加普及,企業可以更加靈活運用債務工具優化資本結構,尤其在利率低位期。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