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全世界掀起了一股AI眼鏡的風潮。在國外,Ray-BanMeta智能眼鏡成為全球消費者追捧的時尚科技單品,據科技媒體統計,截至2024年5月,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副。在國內,從百度、騰訊、字節代表的互聯網大廠,雷鳥、Rokid、XREAL等AR類公司,到華為、小米、星紀魅族等手機品牌,以及暴龍、寶島眼鏡等眼鏡品牌,但凡和電子消費品沾邊的品牌,都不想錯過這趟快車。
據悉,近期中國信通院也啟動了AI眼鏡專項測試,這意味著國家隊開始下場,一定程度上將加快行業標準化的進程。這些大事件拼湊出一個時代畫像:AR眼鏡正在加速崛起,或將演化為集合手機、耳機、相機等功能的超級智能集合體,成為用戶與外界交互的物理外掛。
但科技需要融入當下。國內大多數AI眼鏡仍處于“只發布不發售”狀態,用戶討論度高的聚焦在Ray-BanMeta、雷鳥V3、魅族智能眼鏡等少數幾款產品上,且大部分用戶的感知僅停留在博主的“拆箱視頻”上。熱潮之下需要冷思考,“養成系”AI眼鏡能否進化成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器官?能否擺脫手機依賴癥成為真正的AI管家?還需給時間一點時間。
科幻與現實的碰撞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科幻電影:未來戰士身著鎧甲,一個眼神掃射就能讀取敵方身份信息,做出精準判斷。隨著AI眼鏡的概念普及,這樣的情節將走進現實。
Ray-BanMeta眼鏡由Meta和雷朋在2023年聯合推出,作為目前銷量最高的AI眼鏡,它保留了雷朋經典黑框造型,又融入Meta的AI前沿科技,像極了一個科技時尚單品。其戰略可提煉為三個關鍵詞:拍照、耳機、AI助手,約等于“時尚街拍神器”+“音樂播放設備”+“微型運動相機”+低配版“賈維斯”。
Ray-BanMeta的成功得益于極致的物理減負技術,基礎重量僅48克,可配備近視鏡片且音質不錯,上班時戴著聽歌、聽博客堪稱便捷工具。“頭上長攝像頭”的設定是另一大亮點,通過語音和觸控隨時錄制或拍攝,成為自媒體生產力工具。不過,其AI功能較為基礎,如輔助分析問題、推薦餐廳等,日常使用率不高。
在國內市場,RokidGlasses點亮了獨特的AI應用場景。它搭載通義千問等多模態大模型,能實現基于現實世界的AI識物與問答,約等于“微型專業級攝像機”+“音樂助手”+“同聲傳譯”+“辦公外掛”+“家庭作業輔導助手”。例如,參觀博物館時提供展品歷史背景,輔導作業時顯示解題思路,海外旅行中實現實時AI翻譯,這種“奢侈服務”此前只能通過高價雇專人完成。
功能同質化與技術瓶頸
盡管廠商描繪的藍圖美好,但普通生活中穿戴AI眼鏡的用戶并不多。紅杉資本指出,生成式AI應用的最大問題是需要證明自身價值,目前基于基礎大模型開發的應用用戶留存率明顯不夠。
從生產端看,入局者分為三大陣營:互聯網大廠依托大模型研發優勢開發AI功能;手機品牌爭奪交互系統,如小米AI眼鏡有望連接手機、汽車、智能家居;新銳玩家多與大廠合作算法,如RokidGlasses和雷鳥V3搭載通義千問大模型。
但市場并不樂觀。國內大部分AI眼鏡功能雷同,聚焦“音頻+攝像頭”,高階AR功能尚處“期貨”階段。技術層面,續航和儲存能力受限,雷鳥V3持續錄制時間僅20分鐘左右,用戶普遍存在電量焦慮。此外,AI眼鏡高度依賴手機,需通過手機云端處理信息,若手機不在身邊,僅能拍攝且時間有限。
需求端來看,AI功能多集中在知識問答、翻譯、導游、會議記錄等低頻場景,長期可能淪為“使用率不高”的設備。
未來方向:場景深耕與生態互聯
現階段,AI眼鏡的重點不是功能開發,而是工業設計。AI眼鏡能否大眾化,取決于用戶是否接受日常佩戴。因此,除了基礎硬件研發,還需聚焦使用場景、用戶體驗、社交互動等軟性層面。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