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郵儲銀行工作人員向蠟染匠人介紹金融政策。
圖為 銀行工作人員與胡昌霞交流。
在“多彩貴州”的色譜中,有一抹藍屬于蠟染——這項始于秦漢的“東方繪畫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是秦漢烽煙里沉淀的靛藍,是苗嶺云霧中流淌的冰藍,更是穿越千年與現代文明對話的文化之藍。
而在貴州,依靠蠟染這項傳統手藝實現人生出彩的故事多元而勵志。當郵儲銀行的金融活水注入這一古老的技藝,這承載著山魂水韻的“千年藍白”,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上暈染出萬千氣象。
古藝新生
晨曦微光灑落,貴州黔東南州凱里經濟開發區內,鑫田民族服飾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炭火煨著瓷碗中的靛藍蜂蠟冒著絲絲熱氣,手藝人以蠟刀為筆,輕蘸蠟液,在素布上勾勒出山湖、花鳥、日月星辰……蠟染無聲,細細描繪記錄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紡紗、織布、靛染、刺繡……這些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技藝,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新匠人’接棒‘老手藝’,必須與時俱進。我們把苗、侗等民族刺繡及蠟染元素互相融入,開發既符合現代審美又能傳播貴州民族文化的輕奢文創系列產品,非常受歡迎?!笔峙跄戤a值突破2000萬元的成績單,該企業負責人、凱里市最美銀飾刺繡傳承人田峰林信心滿滿。
信心,來自于郵儲銀行普惠金融與傳統工藝的精密咬合。
早在2017年,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便以200萬元貸款直破企業“缺抵押、缺擔保”困局,讓田峰林的蠟染工坊有了擴產的勇氣。此后7年間,在郵儲銀行1430萬元資金持續精準滴灌下,企業建立起涵蓋紋樣數據庫、非遺研學基地、跨境電商平臺等多業態的完整產業鏈,并構建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產業體系,帶動著300多名傳承人實現“守著娃、繡著花、染著布,養活自己又養家”的美好愿景。
藍白韻律
目前,貴州擅長繪制蠟染的縣(市)有40多個,從事蠟染制作的能工巧匠達到70余萬人,是我國名副其實的“蠟染之鄉”。
在麻江縣龍山鎮,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昌霞的工坊內,剛染好的藍白交織的桌布、圍巾正垂掛木架上。
“是不是很美?以前大家都是制作來自己穿戴用,那么美的東西不能走出大山讓更多的人看見欣賞,就太可惜了。”胡昌霞一手撫著剛染出來的藍白花紋笑道。
如何將產品變商品走出去?胡昌霞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2011年,她成立了民族工藝品公司,著手研究技藝創新和商品研發。
在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信用貸款的精準支持下,胡昌霞將蠟染(楓香染)制作技藝融入筆記本、提包、圍巾、帽子、衣服等文創產品,產品已遠銷上海、江蘇,年產值突破40萬元,真正讓深山技藝走進繁華都市,走進市民美麗生活。
“產業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這些年堅持就是為了讓河壩村的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走出‘深閨’,走向市場,并讓村民們以此致富。”有了郵儲銀行的支持,胡昌霞對自己的事業更加篤定不已。近年來,她不僅收獲了外觀設計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還獲得楓樹脂染油的制作及染布方法、中草藥材染布方法等3項發明專利。
金融脈動
如今,傳統蠟染技藝早已經與國際時尚融合,從深山苗寨走上國際時裝節的T臺,蠟染產業實現“破圈”成長,推動數千名匠人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而這背后,也有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創新打造的“金融+非遺”生態金融模式的一份助力。
立足貴州這片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熱土,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深耕非遺傳承和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創新“金融+非遺工坊”“金融+文旅融合”“金融+跨境孵化”等新模式,編織非遺傳承保護鏈——既在種靛、制蠟的源頭注入金融活水,保存文化基因;又在設計、營銷環節提供金融服務,讓匠人敢于創新,為蠟染注入現代元素;更是通過信貸資金培育新生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讓這一傳統技藝可以更好地走向未來。
從種靛制蠟到產業孵化,從信貸支持到打造生態,郵儲銀行金融創新的脈搏始終與民族文化同頻共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強起來,在產業土壤生根,在消費市場綻放,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產業支撐。
來源: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